3Q中文网 > 战国征途 > 第二零二章 半渡而击(下)

第二零二章 半渡而击(下)

3Q中文网 www.3qzone.us,最快更新战国征途 !

    但栗黎刚喘了两口气,只见在自己身后后黑暗中隐约闪现出几点莹火般的光芒,很快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密,竟是点点的火光。

    这时栗黎还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燕军的士兵点燃的火把照亮,但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对,因为又响起了喊杀的声音。栗黎也不禁大吃了一惊,难道在河这边也有赵军吗?但赵军是怎么渡过河来的呢?刚刚明明没看见有赵军渡河啊。而且还是在自己的身后,难到赵军是飞过去的吗?

    但情况己不容栗黎细想,因为喊杀的声音越来越大,还夹杂着不少兵器交击和惨叫的声音,而且火光也越来越清晰,可以看到无数手执火把的身影,正在挥动剑枪武器,斩杀着燕军的士兵,竟然全部都是步军。栗黎心里也十分意外,刚才在河对岸突袭燕军的,可全部都赵军的骑军,那么现在赵军的步军是从那里来的呢?难到是一开始就在河这边的埋伏着吗?

    其实在高原率领骑军,攻击渡河的燕军时,黄崇也己经带领步军赶到,而高原见这时的战场上已经可以击败渡河的燕军,就命令黄崇率领步军在上游渡过雁门水,直接绕到河对岸去攻击燕军。

    黄崇领命之后,立刻率军在上游十余里的地方,渡过了河水,一直绕到了燕军的后方,然后点燃火把杀出。

    这时燕军已有大半都已涉水渡过了雁门水,撤了回来,这边还有四百余辆战车,人数并不少,但在黒暗之中,燕军也不知道到底杀出了多少赵军,而且这时的燕军早己成了惊弓之鸟,根本就无心做战,因此被赵军的步军一冲,又纷纷向河边的方向退下来。

    而这时在雁门水对岸的骑军也都点燃了火把,开始渡河,结果在武安军的前后夹击之下,燕军无路可退,只好沿着河水跑。而大多数的燕兵见大势己去,纷纷弃械投降。

    到天色放亮之后,战斗也基本结束,经过了简单的清点之后,这一战至少杀死了两万以上的燕军士兵,也可能是三万,因为其中差不多有一半的燕兵,是死在河水里,一时雁门水里飘满了尸体,不少尸体都己随河水飘走,因此无法统计清楚,但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流进治水中,一直到十余里之后,才被河水稀释淡化。

    另外俘虏的燕兵人数也多达一万八千余人,而且经过投降的燕兵指认,主将栗黎,以及董昭等七名燕军的将军都被活捉。实际上逃回到太子丹统领的中军的燕兵,只有三千多人。

    而武安军自身仅仅只阵亡了二百三十一人,另有一百八十七名士兵受伤,重伤的士兵只有十几个人。而缴获的战利品主要是四百余辆战车及配套的马匹,盔甲、武器、旗帜等也不计其数。

    其实五万军队,撑死了又能带多少武器旗帜,并不是真的数不过来,而是高原根本就没有时间详细查点,因为虽然己经击败了燕军的前军,但并不表示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燕军的中军、后军合计起来,还有七万余人,更何况还有南路军,现在燕军的兵力仍然远在武安军之上,一点也大意不得。因此击败了燕军的前军之后,高原只留下五千步兵,看押燕军的俘虏,并且继续清理战场,自己和黄崇一起,率领着其他人马,立刻赶去迎战燕军的中军。

    虽然在出兵的时候,高原计划是在摩笄山一带伏击燕军,但兵随势变,作战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燕军会分兵三段出击,是高原所预料不及,因此还在摩笄山等着燕军过来,那就太死板了,于是高原才修改作战计划,在雁门水边趁燕军半途而击。而在击败了燕军的前军之后,太子丹率领燕军的中军肯定不敢再向前进,一定会等着后军跟上来,两路人马合兵,然后再图和武安军决战。

    而武安军的人数本来就比燕军少,一但燕军合兵,肯定更难对付,就算能够取胜,自己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因此高原才不等清点结束,就立刻率军出击,就是要抢在燕军合兵之前,将燕军逐个击破。

    ――――――――分割线―――――――――分割线――――――――二天之后,才陆续有败军退回到了太子丹的大营,太孑丹才知道前军惨败,基本全军覆落,也不禁大为震惊。

    其实太子丹深知栗黎为人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心里也十分清楚,自己这一筒简信,根本不可能让栗黎暂缓进军,当然,太子丹在信里也耍了一个小小的权谋,有意沒有提自己在进军途中遇到了武安军的袭击,而且还一再强调,这是樊于期的建议,他知道栗黎一向看不起樊于期,因此收到自己的信简,跟火上加油没什么区别,栗黎不但不会慢下来,相反还会加速进军。

    当然太孑丹这样做的目地,是想让栗黎吃一点苦头,在武安军面前碰一个钉子,闹个灰头土脸的回来,就不会再那么狂傲,对自己的命令,也就不敢再有所违抗,以后打仗也就好指挥他。而且回到国内之后,栗黎也会收佥一点,同时也是打压一下老世族的气焰。

    在太子丹看来,就算栗黎打一个败仗,最多也不过损失一二万人马,对于燕国的大军并不会伤筋动骨,燕军对武安军仍然还有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但却沒有想到,栗黎会败得这么惨,不仅把自己搭上了,连整个前军的五万大军,也只剩下三四千士兵逃回来。而且武安军的战斗力,也未免太强了一点,虽然说是半渡而击,但那可是五万军队啊,套用后世某人的一句名言:就是五万头猪,要全部抓起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更别说是五万个人了。

    因此在太子丹心里,也不仅有一种做茧自缚的感觉,早知会有这样的结果,说什么也要把栗黎给劝住。但这时说什么也晚了,太孑丹只好又找樊于期商议。

    好在是樊于期为人比较耿直,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并没有看出太子丹写信给栗黎是明劝暗激,见太子丹脸色难看,还劝慰他道:“太子,事己到此,就不必心急了,而且太孑也写信劝过栗将军,是栗将军一意孤行,自做自受,也怪不得太子。”

    太孑丹听了,也是有苦说不出,只好道:“现在前军己经全军覆沒,赵军必会趁势进军,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樊于期道:“赵军新胜,士气正锐,我们不可与其正面硬撼,应该暂避一时,趁着赵军现在清理战场损失之际,立刻退后,和后军汇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増强我军的兵力,而且也有足够的粮草供应,然后再筑寨坚守,和赵军对持,等待时机。”

    太子丹也连连点头,樊于期的建议果然不错。后军和中军一直保持着三十里的距离,如果快速行军的话,半天就可以到达了。因此太子丹也立刻下令,全军马上拔营起寨撤退,去和后军汇合,同时又派人去给后军下令,让后军原地扎营,准备接应自已。

    但就在这时,探子来报,有一支赵军在燕军前方十五里的地方下寨,人数约有三万余众,其中还有不少骑军。

    太子丹和樊于期听了,脸色都变了,赵军的动作也未免太快了一点吧。但既然赵军己经赶到了,燕军当然就不能再退兵了,因为燕军一退,赵军随后追击,燕军必败无疑。因此樊于期又立刻向太孑丹建议,燕军就在原地驻守,并且多建防御工事,以准备抵抗赵军的进攻,而改为命令后军赶紧赶上前来,和中军汇合,只要是粮草物资运到了,就可以和赵军耗上一二个月都不成问题。

    听了樊于期的建议之后,太孑丹也深以为然,好在是刚刚下令后军原地驻扎的命令还并没有发出,于是太孑丹立刻重新发下了命令,然后让人给后军送去。

    命令发下之后,太子丹也稍稍安心了一些,接着又下令全军驻守,多备弓弩箭矢,严加守卫大营,不得有半点松懈之处。而樊于期也十分尽责,立刻亲自来到大营前,指挥燕军布置防守,同时又派出探子,去打探赵军的动向。

    燕军的军队仍然是以战车为核心建立,尽管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在某些局部的战场上,还是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比如在这种需要固守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战车,迅速的布置起比较坚固的防线来。因此在樊于期的指挥下,花了一夜的功夫,把所有的战车都用上,终于组建起一道稳固的防线。

    太子丹第二天视査营地时,也对樊于期大加赞扬,认为这一道防线布置得确实非常好。而赵军似乎也对燕军布置的防线有所忌殚,因此在这一天里,并没有向燕军的大营发动进攻。

    而赵军不攻过来,燕军当然也不会主动去进攻赵军,因此双方就这样对持起来,一连三天,都平静无事。</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