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彼岸变天 > 第二十九章 法华寺

第二十九章 法华寺

作者:拉姆斯菲尔德斯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3Q中文网 www.3qzone.in,最快更新彼岸变天 !

    回了杨府,杨思辰收拾好心情,开始编写所谓的启蒙课本。自从决定远离大明朝,在澳大利亚开国,杨思辰就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才匮乏。这个时代会吟诗作对的所谓的才子很多,但真正懂科学、眼界开阔的太少了。这些人用来守成是不错的,但真要以他们为主体在海外开国,实在太难了。至少这个时代,顾炎武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流传开。忠君报国,依旧是主流。杨家是干海盗起家的,无所谓忠君报国。但仅仅依靠杨家这几百号人,短时间内在海外开国的可能xing非常渺茫。

    一方面可以联合其他商人、海盗结成利益同盟,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另一方面,还得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至少要有能力制衡这个利益同盟里的其他人。

    培养自己的力量不能太依靠现有的私塾、官学,毕竟这些教育机构讲的几乎全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忠君报国这类思想,而这恰恰是和杨思辰所希望建立的近代国家制度完全背道而行!

    必须对儒家学说进行修改,在新的儒家学说当中,着重强调以民为本,忠的对象从君王变成了民族、国家,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必须平等。

    新的儒家学说,还必须更改旧儒学对原书的解释,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旧儒认为,此句意味着君王永远是君王,臣子必须永远臣服,父亲永远是父亲,无论对错儿子都要服从;而新的儒家学说则可以解释为,君首先得像个君,臣子才能尽臣子的本分,父亲得做出父亲的表率,儿子才能做一个好儿子。这恰恰就和朱熹的“君视臣为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为犬马,臣视君为国人;君视臣为土芥,臣视君为寇仇。”互相对应。实际上取消了君之于臣的绝对权力,与之相承接,自然也取消了官府对升斗小民的绝对权力,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权利义务相等的法则重新规范起来。

    不过这些东西现在杨思辰只能在心里想想,一旦说出来,那可是要掉脑袋的。杨思辰非常非常珍惜自个儿的小命。

    为了这个目的,杨思辰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走,先打着格物致知的旗号编写科学启蒙教程,然后在海外建立起学堂,宣扬自己的理论,培养自己的人才。

    幸好这个时代还没有满清的愚民政策,社会风气还算开放,自然也没有骇人听闻的**。只要不触动皇权,不煽动造反,说什么都行。

    杨思辰绞尽脑汁回想后世小学的自然课本上的内容,并且用相对通俗的文字写出来……忙了一下午,才写了十几页。

    揉着发酸的手腕,杨思辰看着自己写的东西,苦笑着想到:看来这编书,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这本教材,恐怕得花上两三天喽……

    …………

    初八、初九这两天到寺院进香、逛庙会。这是松江的传统。

    杨家人也不例外,初八一大早,杨老爷带着全家人去松江城外的法华寺进香。

    杨老爷骑着马,杨思辰和母亲妹妹坐了马车,出了杨府,杨思辰就发现外面街上是车水马龙,自家的马车根本跑不起来,只得随着大溜慢慢往前挤。杨思辰看着摇了摇头,心想道:得,在这个时代遇上堵车了,不知道会不会像后世那样一堵一整天……

    不过杨思辰很快便想起来:这个时代的城市远没有后世那么大,就算是大拥堵,这车队总不会一堵就是几里地吧?果然过了两刻钟,杨家的马车便出了城门。

    出了城,杨思辰感觉到马车明显快了起来,撩起车窗的帘子,便看见自家老爹那策马而行的样子——左手松松拽着缰绳,右手拿着马鞭,身子微微前倾,两脚蹬着马镫,样子颇为潇洒,从背后看上去倒像是一个弱冠之年的风流公子。回头瞅一眼母亲,却发现母亲正斜着眼瞅着自家老爹的背影发呆,对上杨思辰探寻的目光,赶紧把头扭向一边,和自己的两个妹妹说笑去了。杨思辰扯起嘴角,放下了帘子,规规矩矩地坐好,心想道:回去等闲下来一定要学骑马!风流公子才有泡妞的资本!!

    坐了一会儿,觉得无聊,便潜心开始催动真气运行起来。杨思辰的内功修习得不错,小两个月的时间,便能催动真气自如游走于全身经脉,再过几个月,便能催动真气发功,使内力和已有功夫合二为一了。据紫绢说,若是到了这个程度,便算是小成了。常人若想达到这个程度,估计得三年时间。

    过了半个时辰,杨思辰感觉马车开始减速了,便把真气收回丹田,睁开眼睛,用手撩起帘子,好奇地向外看去。

    杨思辰一眼便看到山上法华寺的大雄宝殿。这法华寺位置选的极好,方圆十几里就这里有一座三十来丈高的小山,山上还有两条终年不断的溪水,正可谓有山有水,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这时的法华寺很热闹,门口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进香的,拜佛的,摆摊的,挑担的,耍把式的,混人堆里掏包的,三教九流齐聚会,五行八作云集。寺门口的路两旁更热闹,有某一处或者某一族的居民凑份子,请来戏班子、舞班子、杂耍班子,搭台唱戏,抬神游街,火叉开道,花砖盖顶,旁边的观众豁命似的叫好。

    待马车停稳了,杨思辰率先跳下马车,接着扶着母亲和两个妹妹下了马车。这时杨兴润也把马拴好,走了过来。

    郑氏由于有了四个月的身孕,肚子已经有点显怀了,杨兴润爷俩也不好意思再麻烦郑氏再分心照顾两个活蹦乱跳的小丫头。爷儿俩对视一眼,互相点了点头,杨兴润上前扶着郑氏,杨思辰则一只手牵着一个妹妹,一家人进了法华寺的正门,沿着石阶朝法华寺正殿走去。

    过了一炷香的功夫,来到大殿前。法华寺寺院的第一进为天王殿,一进天王殿,杨思辰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天王殿的左右为钟楼和鼓楼。过了天王殿,就是中间供着“三世佛”的大雄宝殿。由大雄宝殿继续往前,便来到了圆通宝殿。圆通殿又名观音殿,殿中供有十一面观音铜像。寺的最后一进为药师殿,殿里供奉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殿中的人流并不多,不过香火却很好。一家人都不是信佛之人,也没有拜佛。杨老爷也只是给了十两银子的香油钱,便扶着郑氏由小沙弥引着向寺院的后院走去,杨思辰则牵着两个妹妹跟在后面,眼睛却时不时地东张西望。

    实际上古代华夏汉族人的宗教信仰程度很低,“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有个笑话,说西方人对上帝许愿,实现了当然要感谢上帝,没实现则是上帝对你的考验,需要更加虔诚。华夏汉人求神拜佛却是谈生意,先许个愿,愿望实现了才献上贡品,叫做还愿;要是没实现则一分贡品也不给,还要跳着脚骂“这个神仙一点也不灵,走,大家去别的庙求去,那个神更灵”。华夏汉人以灵与不灵给神仙打分,以完全的实用主义对待宗教,所以后世西方有的汉学家说华夏汉人根本没有宗教信仰。

    旁边一位解签大师见杨思辰走近,眼前一亮,对杨思辰招招手说道:“小施主,看你东张西望,必定是有心结的,不如求根签,信与不信,权当安心吧”

    杨思辰正准备领着两个妹妹跟着父母往前走,被解签大师这么一喊,便停住脚步,转过头正好和解签大师四目相对。这解签大师白须白眉,面目和善,估计有六十多岁了,身着一裘灰se道袍,盘腿坐在榻上,面前一条长桌,上面却只放着两只签筒,一套茶具。

    杨思辰蹲下把两个妹妹拉到面前,笑着说道:“雯妹妹、静妹妹,哥哥和这位大师说说话,你们去父亲母亲身边玩一会儿可好?哥哥一会儿就过来。”两个小丫头点点头跑开了。杨思辰看着两个小丫头跑到郑氏身边拉起郑氏的手之后,才朝着解签大师这边走过来。解签大师看了,眼里流露出一丝欣赏的目光。

    杨思辰对这个说信也不信,说不信吗,也反驳不了,当下带着可有可无的心且闭了眼摇着,却突然掉出来一支。杨思辰想这作不得数,只记了一下签号,再摇,复又同出两支来。细一看,仍是适才那支。

    那位解签大师看完签文,便是:“中签申宫:【咬金探地穴】人行半岭ri衔山,峻岭崖岩未可安;仰望上天为护佑,此身犹在太平间。”这签文,杨思辰隐隐约约懂得。说的好像是程咬金意外得了皇袍,做了三年混巨魔王一说。大师笑着替杨思辰解释道:“此卦淘沙见金、人处险境之象。凡事有贵人之兆也。小施主业已度过一劫,也只管宽心便是了。”

    杨思辰听罢,不由地高看解签大师一眼,说道:“承大师吉言,将来如大师所言有所成就,定不忘大师提点,小小谢意,还望大师收下。”说完便拿出了一个五两重的银元宝,递给解签大师。解签大师也没客气,接过银元宝转手塞进袖袋里。

    杨思辰也没在意,朝解签大师拱拱手便追着自己家人朝法华寺后院走去。

    待进了法华寺后院,方才发现这后院原来别有洞天——青山绿树掩映,门前小溪潺潺,坡上马鸣牛哞狗儿叫,宅外菜园阡陌相连,院内花草覆假山,秋千玲珑蹴鞠场,楼上观湖景,亭中赏银杏,耳听山寺钟鸣,室闻兰芳花沁。

    好一幅田园山se图!杨思辰不由得赞叹道。杨老爷和郑氏随着人流进了回廊,坐下休息,两个小丫头却爬出回廊,跑进菜园子,向着秋千跑去。杨思辰见状,苦笑着摇了摇头,赶紧翻过回廊,追两个小丫头去了。两个小丫头见哥哥追过来,便沿着田埂,分开跑,杨思辰抓住这个,却漏了那个,抓住那个,这个又跑开了……杨思辰见此,索xing放开了,跟着两个小丫头跑。反正自己看着,不出事就行。其他孩子看见了,纷纷爬出回廊和两个小丫头一起玩。不少仆妇丫鬟见状赶紧翻出回廊跟在少爷小姐身后,生怕有个闪失。

    杨老爷和郑氏看着孩子们在菜地里疯跑,哭笑不得——这俩丫头,被自己惯得太野了。

    过了一刻钟,杨老爷看不下去了,跳出回廊运起轻功朝思雯奔去,杨思辰见状,也运起轻功朝思静奔去。疯跑了有一会儿的两个小丫头看着躲不过去了,加上也跑累了,索xing不跑了,往地上一坐,就地撒起泼来了,登时把这爷俩唬得愣在那里。待这爷俩终于把这俩小魔头抱回回廊,周围的人早已是一片哄笑。一家人没敢再在回廊停留,匆匆出了回廊,进了事先定下的小院子。

    进了院子才发现到中午了,小沙弥送来了一只大食盒,杨思辰看了父亲一眼,杨老爷朝杨思辰点点头,杨思辰接过食盒,给小沙弥道了谢,才将食盒提来放在石桌上,把菜和米饭端出来摆在石桌上,食盒里的饭菜非常简单:一盘烧豆腐,一盘拔丝萝卜,一盘素炒青菜,一盆白菜豆腐汤,外加五碗米饭。

    杨老爷笑着解释说:“按照法华寺的规矩,这斋菜是一定要吃完的,否则就是对佛主不敬。所以这分量是按人头做的,咱们一家人恰好能吃完。”说完便拿起筷子夹了块豆腐放到郑氏碗里,然后端起碗开始吃饭。

    杨思辰见状,看了两个小丫头一眼,见二人正在往嘴里扒饭,这才端起碗开始吃自己的饭。两个小魔头显然饿狠了,整顿饭只顾着往嘴里扒饭,没有说话,也没有调皮。

    吃了饭,郑氏带着两个小魔头进屋休息去了,杨老爷在屋外石桌前坐下休息。杨思辰则在后院四处闲逛。

    下午,杨老爷陪着郑氏在屋内说话,两个小魔头则继续在寺内疯跑,这可苦了杨思辰,既要看着她俩,不让她俩出事,还要防着两个小魔头时不时的来上那么一出恶作剧。

    待快要离开时,一个小沙弥叫住杨思辰,把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他,说是解签大师给的。杨思辰累了一下午,也没多心思想,向小沙弥道了声谢,将信封往怀里一揣,便跟着父母无jing打采地往山下走去。

    待一家人回了杨府,已是月上枝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