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宋王 > 第六二六章 身不由己

第六二六章 身不由己

3Q中文网 www.3qzone.in,最快更新宋王 !

    文及渊,文彦博第三子,熙宁五年进士,名次比较靠前。

    本来大宋王朝新科进士的起点都比较低,升迁比较缓慢。

    但文及渊是个例外,在三司度支司短暂的实习之后,便平步青云。文及渊很有才学?不见得,最主要是因为他爹是文彦博。

    自从韩琦倒台之后,文彦博升任河北路宣抚使,又是三朝老臣,门生故吏满天下。赵顼有心防备文彦博,却也要拉拢他,施恩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文彦博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再有封赏不合适,施恩给他儿子倒是可行。到了文彦博如今这个位置,已经是文臣的顶端了,他还能在乎什么?在意的不就是恩荫子孙吗?给他儿子一个好前程,他自然会心生感激的。

    赵顼这个想法很好,所以直接提拔文及渊为长安提举常平司。这个职位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实际上却很重要。主管储粮、河运、劳役等方面,看似平常,但都是些关乎到要害之处。尤其是储粮,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粮食干系何其重大不言而喻。

    文及渊的职权范围也包括了常平仓,这可是与变法息息相关的部门。赵顼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将文彦博的儿子拉近变法之中,从而牵动文相公的立场,减少一些阻力,增加一些支持。

    不得不说,赵顼的如意算盘很精明。可世上的事情,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赵昭的突然出现,使得长安显得格外特殊,长安乃至整个西北的官员也都越发的敏感。

    直白点,就是关乎到站队的问题。[]宋王626

    文彦博身为河北路宣抚使,在一定程度上应够影响到河北路大军。德高望重,门生故吏众多,在皇位争夺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彦博自己是不想早早站队的,观望是最合理的选择。

    但是争斗的两个主角却不这么想。秦王赵昭当然希望文彦博能够站到自己这边来。赵顼则是另外的想法,他认为文彦博是自己的臣子,就该绝对忠于自己。如果他倒向赵昭,甚至是观望犹豫,都是背叛和不忠。

    赵顼『性』格多疑,猜忌是必然的。尤其是文彦博的儿子在长安为官,与赵顼的距离很近,已经勉强可以算是近臣了。赵昭以前与文彦博第六子文及甫过从甚密,与文彦博本人也有接触。这些原本很普通的行为,如今都格外惹眼。

    这些天他对很多关键位置的官员都忧心忡忡。文彦博首当其冲。他甚至动过心思。是否找个可靠之人将文彦博替换?但兹事体大,关键时刻又不敢轻举妄动,可心里却始终难以彻底放心。

    就在这个时候,文彦博的奏疏到了!

    赵顼看过之后。压抑的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奏疏之中,文彦博说的很清楚,儿子学识不足,德行与能力也根本不足以担当大任。在感谢官家厚爱之后,文彦博委婉地替儿子文及渊辞官。

    为子辞官!赵顼明白,文彦博在向他传递一个讯号。想要用儿子辞官方式来与赵昭划清界限,也就意味着要全心全意对自己忠诚。

    赵顼顿时放心不少,文彦博这样的重要人物能安定下来,实在是太重要。至少怀疑对象少了一个。无人可用的感激境地多少有些缓解。

    当然了,赵顼也不是傻子,尤其是『性』格多疑,善猜忌。对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地怀疑,文彦博上了一封奏疏为他儿子辞官。就代表他会忠于自己吗?

    赵顼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也许这只是文彦博自保,想要避开漩涡的一种方式,焉知不是以退为进?他想要做什么?置身事外观望吗?还是说已经和赵昭有什么勾结,想要着急撇清关系?

    当越是位高权重之人,所做的行为都没有单纯可言。文彦博究竟是什么态度,还有待确定。

    至于确定的方式?赵顼看着手中的奏疏,嘿嘿一笑!

    文彦博着急表明忠心,这很好!文及渊也正好在长安,可以近距离接触赵昭,是大有用处的。

    赵顼略微沉『吟』,随即在奏疏上做出了批示,吩咐道:“密奏批复,送大名府文彦博处!”[]宋王626

    ~~~~~~~~~~~~~~~~~~~~~~~~~~~~

    皇帝交代的事情,属下人自然不敢怠慢。立即有快马出动,通过驿站,迅速将奏疏传递到大名府。

    文彦博本来的打算是让儿子自己上疏辞官的,但思虑之后,他改变主意。还是自己亲自来比较好一些,如此可以清晰表明立场,官家也能更放心一些。

    这么样,就代表完全站在赵顼这边了?

    哪里这么容易?文彦博纵横朝堂数十年,对于这场对决有着清晰的看法。

    赵顼现在是皇帝,手掌大权,占据主动。但秦王能力出众,势头很猛,民心声望都不错。两人非要一争高下,到底谁能最终获胜,当真不好说。

    至少如今来评判,是有些为时过早了。

    其实内心深处,文彦博是偏向秦王赵昭的。这几年纵观朝堂,赵顼的作为实在不怎么样?变法将大宋搞的一塌糊涂,他们这许多的老臣也把弄出了汴京,除了是支持王安石变法,打击他们这些保守官员外。帝王猜忌是很重要的缘故,文彦博心里清楚,赵顼是担心他们几个德高望重的三朝老臣势力太大,会架空他!

    这样做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做的太过分就不合适的。对一个帝王而言,胸怀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赵顼的差距很大。

    也罢,只要大宋安然无恙,可以富强,也没什么。从宰相到知州,哪怕是巨大的落差,他们也习惯了。得失之间,他们已经历练的荣辱不惊。他们也是有气节和责任感的人,在国家利益面前,些许个人的些许荣辱算得了什么?

    但赵顼做的并不好,有些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尤其是重用王安石变法,文彦博很失望,一开始还说几句,后来则是一直躲在地方,大有眼不见为净的意思。

    一直这样下去,大宋王朝不可避免会江河日下,衰落是必然的。身在中枢多年,文相公知道大宋王朝是个什么情况。王安石那封《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说的没错,大宋王朝积累的痹症已经很多了。已经在逐步发作,要是不及时加以整顿,爆发是必然的。爆发之日,大概也就是大宋朝寿终正寝之时。

    赵顼很热心,他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中兴大宋。但是选错了方式,而且太过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折腾下去,大宋的衰落不仅无法阻止,还会加快。

    文彦博很着急,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大宋是赵氏天下,赵顼说了算。

    这个时候,赵昭突然出现了。

    文彦博注意此人已经很久了,能力不错,这些年办成了许多大事。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治世之能臣,他的才华对大宋有好处,但是改变不了什么,大势所趋,一个普通的臣子能有多大影响?

    可当他从臣子身份一下子成为秦王,那就不同了。仁宗皇帝的亲生儿子,是有权继承皇位的,他坐江山,也是顺理成章的。按照眼下声望,说是众望所归也不过分。

    文彦博震惊之余,很是佩服。尤其是不经意间,赵昭展现出来的实力,说明他已经谋划很久,手段不错。

    皇帝的能耐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王朝的未来。如果是秦王执掌大宋……文彦博动过这样的心思,在赵昭身上可以看得到希望。

    对内,对变法之事他十分谨慎,不惜为了与王安石决裂对立,也要说实话。保障百姓的利益。治理黄河,为了给枉死的百姓讨回公道,他不惜得罪韩琦等诸多权贵。爱惜百姓,敢做敢为,这是极为可贵的品质。

    对外,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不过一年时间,便为大宋开疆拓土数千里,还成功收复了兰州城。这可是过去数十年,根本不曾有过的壮举。按照这个节奏,西北还能有更大的边功。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燕云十六州这块中原百年伤痛可以抚平。燕山屏障还有重回大宋的可能,一雪昔年太宗高粱河惨败之耻。

    如果有这个可能,也只有赵昭能够做到,今上赵顼是无能为力的。收复燕云,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大宋的未来,一个富强的希望……

    尽管心里这样想,但文彦博不敢贸然行动。在局势还不明朗的时候,早早站队是不明智的。他虽然有心大宋未来,但做任何决定都要考虑自身,考虑文家的利益。走到他这个地步,完全不顾及个人和家族那是不可能的。

    还是等局势逐渐明朗,再作打算。哪怕是最终做出决定,也要低调行动,力求稳妥。

    可麻烦的是,儿子去了长安围观,使他早早牵涉进来。思前想后,文彦博采用辞官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一个超然的处境,观望之后从容选择。

    可赵顼却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看到朱笔批复,文彦博笑的很无奈。想要努力离开漩涡,官家却非要将他推进去,身不由己啊!